https://s0.ifengimg.com/2018/02/01/fangchan_d0c0fd07.png
环球建筑周报 | “山谷”综合体 彰显绿色城市愿景的独特项目 - 凤凰网房产杭州
由MVRDV为开发商Edge打造、以地质学为设计灵感的“山谷”项目现已正式开放。 -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
https://hz.ihouse.ifeng.com/news/2022_09_26-55821294_0.shtml

环球建筑周报 | “山谷”综合体 彰显绿色城市愿景的独特项目

凤凰网房产杭州站
2022-09-26 14:52

(本文转载自“地产画报君”,凤凰网房产已获授权)

/“山谷”综合体/

/彰显绿色城市愿景的独特项目/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者服务站/

建筑设计: MVRDV

位置:阿姆斯特丹

摄影师 :Ossip van Duivenbode

由MVRDV为开发商Edge打造、以地质学为设计灵感的“山谷”项目现已正式开放。这座被植物覆盖的高层建筑占地7.5万平方米,被Emporis Awards评选为“全球最佳新建摩天大楼”,高度分别为67米、81米和100米的三幢塔楼与壮观的悬臂式公寓使该项目从阿姆斯特丹的Zuidas社区脱颖而出。

“山谷”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它将办公室、商店、餐饮、文化设施和住宅公寓汇集在同一座建筑当中;其次,不同于Zuidas其他位置的封闭式建筑,该项目对所有人开放,使其可以通过两座外部石砌楼梯进入蜿蜒于塔楼之间的绿色山谷。广泛种植的绿色植物由景观设计师Piet Oudolf负责挑选和设计,整座建筑容纳了大约13500株幼龄植物、灌木和树木。随着它们在未来几年的逐渐成熟,“山谷”将呈现出更加葱郁和有生命力的面貌,继而成为彰显绿色城市愿景的独特项目。

“山谷”项目是一次为冷漠的办公环境重新赋予绿色与人性维度的尝试。它是一座多面的建筑;其外部包覆着一层由镜面玻璃构成的光滑外壳,与商业区的环境和谐相融;而在这个外壳内,建筑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更加诱人的天然观感,如同敲碎后的玻璃体块暴露出内部的崎岖岩层,其中充满了富有自然气息的石块与绿色植物。

不同方位的三幢塔楼提供了城市的壮观视野——公寓自不用说,但最特别的当属位于最高塔楼顶部的空中酒吧,人们可以通过首层的Molteni旗舰店进入此处。建筑的布局同时考虑了居民、办公人员和访客的需要:办公区域占据了底部的七个楼层,地下三层是停车场,公寓则位于八层及以上。

建筑的大部分均向公众开放,包括从街面连通至山谷的公共步道;被称为“Grotto”的中庭,在二层形成一条有顶的街道;以及Sapiens Lab,一个年轻科学家的培育基地,即将在不久之后开放。“Grotto”通过两个大型天窗与户外相连,其天然的石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清晰地表明了整个公共区域作为相同地质构造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事实——山谷和塔楼表面也选用了同样的石材。

该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是完全定制的,需要数百位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顾问以及客户方的持续投入。极为复杂的造型要求在细节方面实现精准把控,以进一步加强设计概念的落实。为了完善该建筑,MVRDV的技术专家创造了一系列定制的数字工具,包括用于确保每间公寓都拥有足够光线和视野的工具,以及能够让超过4万块尺寸不一的石砖构成随机立面图案的程序等。198间公寓中的每一间都拥有其独特的平面布局——这在Heyligers Architects负责的室内设计方案中得以实现。塔楼令人惊异的悬臂得益于创新的工程设计,包括11个用螺栓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上的特殊钢制部件,它们共同将建筑的整体外观带到了一个新的层级。

景观设计师Piet Oudolf为该项目专门开发了种植方案,为建筑的不同位置挑选了合适的植物,并同时考量了风、阳光、气温和维护等因素。例如,树木主要分布在较低楼层,而顶部的几个楼层则主要种植小型植物。天然的石砌花池中容纳了超过271棵幼龄树木和灌木和大约13500株小型植物,囊括了220个植物种类。

“山谷”项目还体现了可持续性、技术和健康领域的远见。建筑的能源性能优于当地法规标准的30%,其商业空间获得了BREEAM-NL优秀级认证,住宅区域获得了GPR Building Scale的8分评价。

/未来社HOUSE/

/工厂遗址世界里的橙色糖果/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者服务站/

建筑设计:Wutopia Lab

位置:广州

摄影师 :吴嗣铭

Wutopia Lab 受数字潮牌爱范儿委托在广州 TIT 创意园中创作了 Popped Orange——未来社 HOUSE 于 2022 年 9 月落成开放。这个以「光塔」为枢纽,以「糖」为隐喻的垂直微型社交综合体是甲方爱范儿联合 Wutopia Lab 以一次开放的设计实验方式进行的,以一次名为 Keep Patching 的城市社区和生活方式更新活动,它是一个探索咖啡,酒吧,展览,剧场及观光等灵活场景于一体的社区试验场。它也是 Wutopia Lab 自 2015 年推行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的第一个广州样板。

爱范儿的创始人 Wilson 认为,「人生何尝不是一个打补丁的过程,凡事未必都得推倒重来」。补丁并不只是修补,也是构筑明日生活方式的武器;自我更新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最后这个观点被抽象为著名科技和生活方式媒体爱范儿的价值主张:Keep Patching,并形成了涵盖 People、Art、Tech,City,Howto五个领域的「 Patch_in LAB 社区实验」。爱范儿在这些领域集中探寻:什么是更智能和高效的生活,更可持续的生活,更注重美感的生活,更平等包容的生活……Wilson 认为社区实验既是我们探索明日生活的方法,而本身就是一种明日生活方式。

Wutopia Lab创始人Shanghailander俞挺相信复杂系统这个新范式可以打破以经典力学为基本范式的建筑学内卷的状态。我一直把接受的项目看成具有超文本链接的复杂系统。建筑不仅仅是我们习惯讨论的那些陈词滥调,它和多样多元的身份以及生活甚至我们试图隐藏的各种思绪还有庞大的虚拟空间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建筑不是作为物体而是作为事件而存在。

两位不同领域的创始人,Wilson和Shanghailander在不同的方向思考并取得共识,最后决定在未来社HOUSE这个项目上合作。

未来社 HOUSE 一边是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改造而成的 TIT 创意园,另一边则是将要建成的大型城市公共建筑广州科技馆,美术馆。它正好位于边界。你可以把未来社 HOUSE 看成是城市更新迭代中的一个橙色补丁:介于过往与未来,跨越线上与线下。

日本社区设计师山琦亮说过:不是设计只让 100 万人来访 1 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 1 万人重访 100 次的岛屿。引起我注意的,还有爱范儿在 2021 年未来方城第二季·如果岛的主题策展,以及「好产品就是一颗糖」的理念。所以我决定在丰富多样生长的 TIT 园区里创造一个抽象纯粹的椭圆形岛——白花园。而岛上的主体就是作为一颗糖的立方体未来社 House。这是我设定的最初的 Plot。但我没有强化细化每个细节,因为我决定做一个开放设计的实验。它规则简单。可以容错,可以容纳不同人的意见甚至小情绪,可以升级,可以创造我不知道不理解的事件。多样多元,通过打补丁,它甚至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设计实验。作为 Plot 的未来社 HOUSE 是这个复杂系统基础程序。它可以不断打补丁,更新升级。有固定的部分,也有生长延展,设计代码被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具有完整形象但不断扩张生长的可持续的复杂系统。

未来社HOUSE 首层内部的中岛环形吧台是整个空间强化社交氛围的主角。座位环绕吧台自由布局,内部空间可容纳约60人。当折叠门开启,咖啡空间与白花园合为一体,变成了可容纳180人的派对场地。这样使用场景就会更自由,更多样。

Wilson曾问室内的橙色圆形会不会太多,我,Shanghailander的回答是:恰好。如同落日的光,不同橙色嵌入墙壁, Popped Orange空间中的橙色圆形/半圆形,加以反射和照明,实现了日落时分的放松、愉悦、温柔,这恰巧与未来社的「日落俱乐部」不谋而合。Sunset代表着白天和黑夜的切换,夜幕降临,灯光开启,咖啡吧台,在夜晚变身为《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夜间模式下背景墙上的温柔灯光,穿过酒柜上的酒,把醉意调和到了空气中。

首层的日常运行是TALLLK Café、Black Host、Spirit Line。而特别运行可以可以依据不同品牌合作/快闪在这个场所举行多元经营和运营的实验。爱范儿刚刚发布的产品品牌「制糖工厂」在这里开展了一个生活场景与桌面周边结合展示的 ReMake.Space「桌面计划」。

中层是漂浮于白花园之上的橙色立方体,是建筑的主要实体,象征着ifanr的口号“好产品就是一颗糖,“未来社HOUSE就是TIT创意园里的一颗橙色水果糖。

二层内部空间应运营需求而灵活多变,不设置固定隔断。3m 高度以下为白色展墙,以上保留原混凝土,内部利用活动阳光板隔墙,围合活动空间。透过长形条窗,方形天窗,玻璃门,自然光也加入到了空间渲染。在试运营期间的第一个活动,是由爱范儿和苹果公司联合举办的「 Shot on iPhone 街头拓印· 影像作品展」,以街头手工艺人为主题,「拓印」那些不应消失的城市影像。未来这里会发生更多精彩的事件,每当你到达二层入口,永远可以享受开箱惊喜。

二层的日常运行是Air Show 天台美术馆,应特别运行可以变身live house,分享空间,表演空间,party空间。

屋顶是花园,也是秘密的 Party 乐园。无遮挡的天空,让人晚上可以看到月亮运行的轨迹,这便是一个月光营地,Moon Camp。Wutopia Lab 设计了两条到达屋顶的路径,让动线可以根据运营需求,调整屋顶活动的入口和出口。

活动期间,西侧可以看到TIT创意园中的砖墙老厂房,东侧可以看到建设中的广州科技馆和已建成的广州美术馆,背靠老工业遗址,面朝科技新生活,这个天台拥有广州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色,这不像是一个秘密地点,更像是你站在了历史河流里某个秘密时间点上观察广州这座城市,在这时,你更能感受到风的速度,而广州塔就在不远处。

开放的设计就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随时应对现场情况做出不改变设计原先框架的调整,这就是打补丁。

应Wilson提出的户外钢梯要艺术化。Wutopia Lab用钢,阳光板和白色创作了一个作为未来社HOUSE橙色主体的下句。作为光塔的楼梯。我的要求是结构高度11.27m的光塔不能和主体粘连,而且要轻,结构不能作为表现要素。

半透明的光塔既作为垂直交通联系了未来社HOUSE的三层空间,同时也是一座户外立体公园或者是户外展廊。楼梯围绕结构钢柱盘旋上升,形成四个方向的休息平台,休息平台悬挑无支点,梯段互为支承共同作用,这样的空间结构受力复杂,与常规的平面结构不同的是需要有足够的抗扭刚度,老胡按空间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特将钢踏步板置于两根梯段梁的内侧并焊牢,钢踏步成为整体受力的一部分。以空间3D建模计算更好的模拟了实际受力状况,保证设计出来的构件截面更轻巧。游客经过二层的展厅和三层的天台后可以继续到达光塔的顶部。这时的楼梯功能独立成一个眺望远方的景观位,于是广州塔,赤岗塔,TIT水塔,以及正在建造的广州科技馆、美术馆以及花园里三棵树的微微摆动的树梢都在视线掌握之中了。

Wutopia Lab在地面层创造了一个无边界且保留了现场的乔木的椭圆形白花园。我的要求把原来微坡且杂乱的场地变得纯粹干净。首先要保证椭圆的准确完整来把有些零散的边界明确。第一步确定同心椭圆圆心的定位,结合场地景观设施布局密度,确定形成圆心15°X24的圆心角均分,利用角度、弧长、圆心到各椭圆距离等复合性定位,从多方面确保场地放线的精准与数据相互校正的可行性。

其次需要通过测绘保留树木位置和土层标高,使之与花园改造高度匹配。精细的地勘察测绘可以避免改造过程中临时遇到的现场旧有设施的冲突导致设计无法保证执行。建筑师通过缝隙式排水沟的应用,景观线性灯带的暗藏,水景溢水口与排水口设置于景观桥底等一系列对不利于景观效果的设施与元素进行针对性细部设计即设备消失术的方法,保证了一个完整纯粹的白花园镶嵌在TIT园区中。

我坚持用了白色水洗石做地坪。用红色水洗石做舞台地面。经过比较,接受Wilson和阿兔的建议,放弃了天蓝色水洗石做水池。白花园中这条白色月牙形的水池,区分了花园的内外场。游客可以跨过拱桥到达被弧形座椅环绕的内广场,进入爱范儿的「ifland 如果宇宙」。树池和建筑入口的圆形元素,就是小宇宙中的一颗颗行星。

平日里,可以端一杯柠檬冷萃,坐在树下享受独处,亦可以三五好友下班后,来听一场露天音乐会,到周末更有未来社多样丰富的社区活动:集市、脱口秀、Yoga、Swing Dance。这里是有趣人类事件发生地,而当室内帷幕落下,花园又成为了观众看台。ifanr的多元的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边界。KEEP PATCHING,于是这个花园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她将不断生长,更新,保持“未完成“的状态。

未来社HOUSE的日常运营模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区场景,场景模式分为平日咖啡模式和深夜酒吧模式,通过Lighting.patch来一键切换。景观照明有冷暖两种色温,橙色体块被色温3000k的建筑泛光烘托的更加温暖,而光塔上从半透明阳光板上洗下来的4000k冷光源,优雅的回应着主体的热烈,仿佛一对儿舞伴,在夜曲中起舞。室内照明则兼顾商业展示和社区生活双重需求。首先灯光勾勒出原有结构线条,营造温柔自然的光线基调;接着用轨道灯对主角「吧台」进行重点刻画,如剧场追光,顾客可欣赏咖啡师拉花,调酒师摇酒,加强表演属性。卡座区立体灯光组合,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光影;在临窗的座位区,控制合适的亮度与外界相融,避免较高的照度破坏舒适度与空间氛围。基于ifanr对于未来社区的探索和塑造有着强烈的先锋意识,照明提供了触摸未来形态的载体。「未来社HOUSE」的Lighting.path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运营活动以及场地象征调和在一起,而构建出有生命力的光与影。

Wilson发给我一张未来社HOUSE白色立面的现场照片。我突然改变主意,把白色立面改成提炼自ifanr标识里的橙色。

因为疫情,我和团队无法去现场。建造的速度也很慢。这反而给了我可以调整和细化的机会。那天我注意到橙色立面在屋顶女儿墙压顶线结束,屋顶和女儿墙内侧均为白色时,心念一动,为了纪念被拆掉的阿那亚海魂屋,我决定在以屋顶天窗展台、入口以及露天吧台为源头,拼出橙色几何构成纹路作为第五立面形成屋顶的视觉形态。它最后将Popped Orange这个视觉主题完整表达了。

我在照片中看到面对科技馆的东立面上出现了凸出墙面的壁柱和落水管。这施工破坏了原设计一面光墙的要求。我没有要求恢复光墙,而是请阿兔设计了类似格栅的肌理在视觉隐藏了柱子和落水管并使得东立面有了一些装饰主义的味道。

Popped Orange/未来社HOUSE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社区,必然是可以让志趣相投的灵魂相识相知,源源不断迸发出新鲜的创意和灵感。它落成的当天仅仅是更有趣的开端。Wutopia Lab联合爱范儿的制糖工厂发布了限量版硬糖充电头。这个吸收了未来社HOUSE 视觉特征的充电头是建筑设计的一次周边化。而未来,建筑设计并不拘泥于所谓的物理空间场所而能够以更细微的触角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影响我们。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

/探索社区文化的多元性/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者服务站/

建筑设计:时地建筑工作室

位置:四川

摄影师 :DONG建筑影像

时地建筑对小石村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重点关注的一直是社区价值的提升,以及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这个项目出现的契机是营建一座区域性质的规划和艺术展厅,将更多的文化艺术项目引入到当地社区,在项目的策划中我们也考虑到了未来在空间中更多运营的可能性,和与社区活动的链接,因此设计中非常关注空间使用的弹性,建筑既可以作为展览空间,也可以和研学、商业服务多种业态结合。希望这个建筑可以成为小石村的一个目的地,人们会为了这个建筑专程过来看展览或者参与策划的活动。平时这个建筑也可以开放给社区作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游客可以将这个建筑列为小石村必游清单之一,可以因此在村上多停留一阵子,更多体会乡村社区微妙的生活滋味。

我想我们在小石村并没有很大的野心想要重构一种文化,我更希望的是引导原有的当地文化一点点的自己生发出来,同时增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进一步一点点自我迭代,发展变化成为一种小石村独有的在地社区文化。文化大院做的是前一步,让原有的生命力有一片土壤自己发生展现,从隐到显;而艺术中心则是后一步,增加本地文化和外界交流的可能,为将来的发展和变化提供触发点。希望小石村在保持自身身份的同时,可以具有更多包容性和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让曾经被压抑损坏的在地文化和价值重新发生,让本土的生活逐渐舒展和自在起来。

小石村距离成都市60公里,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在成都平原北侧龙门山脉上,它经历了因煤矿而兴盛,也伴随着08年地震矿业倒塌,再次变回一个普通乡村。2016年起随着村集体出色的社区治理和有节奏的整村建筑实践,小石村的公共空间系统逐步形成体系。社区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思考这个建筑可能是小石村一个由内向外的转折点,使社区发展从内向的社区营造逐步转向与外界产生更多接触和交流。因此我们希望这个建筑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除了空间尺度的异质性,视觉上也应该更具有可识别性。但这一切都应该与社区的日常相关联,它应该是一个融入到社区生活中的异质空间,一个提醒社区时刻与外界发生关联的符号,为社区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带来一点振奋和热情。

场地位于村庄入口,两山一河的夹角,北侧是山体和村庄主干道,南侧紧邻河流,地势自西向东缓缓降低。原始红线是17亩的综合用地地块,考虑到乡村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将建筑尽可能的布置在用地的边缘,留出大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作为后续开发的储备。

观察到现场有一条连接两处小区的道路,行人很多,我们想把这条记录着乡村社区生活的印迹保留下来,这样建筑就可以放在道路左侧的三角地,与建筑计划用地面积基本符合,最大限度节省了用地。这条道路也将继续留给社区通行,希望这样的策略可以让更多人经过这个建筑,体验到这个建筑,为未来的运营带来更多的机会。

选址确定后,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1000㎡有余的建筑既有“地标性”又有社区“亲和力”:尺度太小,在如此空荡的17亩地上不协调;尺度太大,又会和社区产生疏离感。

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场地形状可以使建筑拥有一种动态的尺度,从两侧社区走来时,面对的是建筑的端头,尺度较小;而从进入村庄的主干道路正面经过时,又可以看到建筑尺度比较大和环境对话比较完整的一面。因此我们将建筑的平面顺应场地,设计为接近三角的自然曲线形状,使建筑以柔和的姿态栖息于场地,呈最大的拥抱姿态,靠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村民,同时彬彬有礼的迎接入村的游客。

乡村的艺术中心会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质?区别于城市中密闭环境的展览体验,在乡村,自然本身也是一个展品,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将这场属于乡村的展览归于乡村。将建筑的中部打开形成一个环形的中庭,将山林、天空、微风、雨水……和小石村的历史记忆包裹进建筑内部,站在中庭就可以感受自然的生机和小石村那段因煤矿而兴盛的历史。

我们希望建筑体验像乡村社区一般亲切,没有规定的入口和出口,人们可以自由地通过建筑,因此在三角的每个面都设计了出入口。建筑内部围绕中央庭院设计了环形线路,同时在室内希望人们可以不断在里面行走,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展品可以来来回回地相遇。回游线路朝向不同方向设计了透明的玻璃幕墙,展览内容和乡村风景交替出现在室内空间体验,使人时刻意识到身处于乡村山林之中,释放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屋顶的自由有机形态也塑造了室内丰富的空间体验,将旁边的山和奔流的河揉成丝带的形态,静静滑向大地,此起彼伏,屋顶营造出令人愉悦的动感和活力,带来柔软的包裹感,不管人们身处中央庭院还是外围道路上,移步异景,吸引参观者层层深入。

艺术设计中心是村庄与外界资源的连接窗口,是入村必须经过的“桥头堡”,所以采用了和村落中以小青瓦、竹子、水刷石等不太一样的材料体系。出于对环保和建设周期的考虑,建筑结构采取了钢木混合结构,阵列式的木梁可以更好的表达由屋顶所形成的动态空间。建筑的空调设备和水电系统全部走在地下,从而释放屋顶空间,让屋顶的体验更佳干净、完整。建筑的围护结构使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加夯土漆,夯土的层叠质感可以与流动的空间相呼应,强化设计要表达的空间体验。

在建筑主体施工完毕,室内施工还未开始时,艺术设计中心就迎来了第一场展览,整个建筑被手忙脚乱的“半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小石村也迎来了中国民宿产业发展大会,络绎不绝的游客都会来到艺术设计中心停留参观,建筑一度成为村里的“主角”。但是随着展览和大会的结束,艺术设计中心的大门也被锁上了。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个建筑可以有一个被日常使用的时候,毕竟很难去发表一个仅被使用一次的建筑。

直到今年8月,再次去到小石村,改变了我们的想法。看到民村每天回家路过,有的村民会专门经过沿着建筑走几圈,有的村民晚饭后特意逛过来,在附近遛弯散步。建筑沉默地矗立在河边,好像一座深沉的教堂,沉默无言又无法忽视的存在。我们感觉建筑“被经过”的日常,可能正是它存在的意义,也是艺术介入乡村慢慢发芽的容器。我们愿意把这种阶段性的乡村实践成果坦诚的分享给读者,或许艺术空间在乡村运营的道路还需要好长时间来探索,我们还是满怀期待,留下一份对未来的想象。

/台山市广旭实验学校/

/以山体为核心的校园空间体系/

建筑设计:象外营造工作室

位置:广东

摄影师 :崔旭峰 时差影像

广东省江门市的台山市素有“第一侨乡”之誉,“侨乡特色”也自然成为此次校园设计过程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语汇。以笔者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来,侨乡独具特色的聚落空间模式,存乎于内、外两个面向。一方面,绵延不绝的岭南丘壑和亚热带气候环境,孕育了独特且复杂的社会环境,进而催生了先民们以小尺度、防御性的聚居单元同宏观山水和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聚落营建模式。另一方面,在同异域文化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的“摩登”元素,造就了侨乡建筑不拘一格的多元风貌,传达出先民们开眼看世界的雄心。谓之“特色”,在于对地理、气候、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于“新”和“现代性”的追求。

校园选址于台山市南新区边缘,西侧是平整后大尺度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网格,东侧是城市开拓边界以外的自然丘陵环境。场地内部,南、北两座小山占据了校园用地的86%,竖向极差约63M。场地南侧的山体与平坦的城市道路之间接近20M高的断崖护坡,彰显着城市开拓的雄心和强大的环境改造能力,却也多少倾诉着一丝遗憾:沧海桑田之后,倘或初生的孩子们不再能够体验到,或者至少看到先民们为之奋斗过的环境基质,谓之“文化传承”,则难免显得苍白无力。

校园北部的山体被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构成校园空间体系的核心,作为1~6年级和7~12年级两个学部之间的天然过渡,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我们在山上设计了一条蜿蜒的小径,穿过满山的植物将生活区与教学区连接在一起。山顶同时也是整个场地的制高点,我们在这里设置了一方小小的书院,穿过离离疏影,听闻潇潇秋声,孩子们可以在这安静的一隅寻觅世间万物,眺望远山丘壑。

小尺度的单元式建筑体量在多层次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和交通关联之下,构成教学聚落和生活组团,适应于复杂的场地标高环境,与传统侨乡聚落同山体的共生策略同构,也同学院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之间形成极高的默契。

400M运动场被置于场地内稀有的平坦区域——南北两座小山之间的谷地。为了尽可能提升谷地区域的场地利用效率,运动场标高被整体抬升,下部架空空间植入了文体活动、餐厅、车库和接送站等内容。相应地,校园的整体日常活动面也被抬升至一个相对合理的标高,以避免过大的校园场地极差对孩子们的日常活动造成不便。东北角相对平坦的区域也采用类似的策略,设置了小学部使用的200M运动场以及活动和机动车通学空间。

自然造化的山体骨架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让每一栋建筑的展开有据可依。建筑形体依山形扭转、生长、叠落,每一个院落都有一方天地,每一扇窗外都有一帘山色。行走其间,或于教室中安静诵读,或三五结伴在廊间庭中嬉戏,或携手于屋顶平台憧憬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原本用于开山和场地平整的大量预算,被转而落实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丰富体验上,对于建设而各方而言,都是更为理想且乐于接受的处理方式。笔者想起初读类型学的时候,先生每每用“有法无式”作为告诫,让笔者去阅读背后的“元”。诚如顾炎武先生所论:“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谓之地域特色、文化传统,自有其形外之“元”,大可不必非得套上一个甚至根本不是本土原生的符号来标榜自身的“正统性”,以及脱离了环境基质支撑的形而上的“传承”。

/迈克尔·尤伦爵士中心/

/一种新型的城市科技建筑/

建筑设计:Allies and Morrison

位置:伦敦

摄影师 :James Newton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尤伦爵士中心于去年底正式开放。该中心由Allies and Morrison设计,汇集了研究实验室、办公室和社交空间,可供500多名参与医疗技术发展的工程师、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使用,以提升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寻找治疗痴呆症的方法和创造仿生肢体等。

作为英国水泥制造领域最重要的创新者之一,迈克尔爵士的成就也应用在这座建筑结构上。他开发的高炉矿渣微粉,是一种炼钢的副产物,可作为混凝土生产中碳密集型水泥的替代品。项目南北立面的设计率先在建筑混凝土中使用高炉矿渣微粉,这一应用取代了50%的水泥用量,并减少了立面的碳排放量,同时也将捐助人的成就、减少排放的愿望以及对白色建筑外观的渴望联系起来。由1300个4米高的独特鳍片组成的立面,以7种不同的排列方式铸造与安装,这些看似随机的有序排列,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遮阳及隐私保护,同时激发了对于人工与有机、工程与医学结合的生物医学研究。

使用者涉及肌肉骨骼医学工程、关节置换、心血管科学、痴呆症研究、空气质量和公共卫生等多种学科,每个学科对于环境都有其特殊的需求。为适应这种多样性,以及对于高效且高度灵活性的建筑及基础设施的需求,设计团队在11个不同的空间布局中设立了9个研究小组。同时,在减少色彩运用的情况下,使用实用且美观的材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此外,挑高的天花板和窗户也为工作交流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尤伦大楼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型城市科学建筑,位于帝国理工学院的新白城校区,建筑的西北边是Allies and Morrison团队为公共卫生学院专门建造的教学楼。建筑内部囊括了诊所、实验室、教室以及办公室,可实现在同一屋檐下进行多种科学研究,造福社会。

/巴黎双子塔/

/巴黎东区新地标/

建筑设计:让·努维尔

位置:法国

摄影师 :Roland Halbe

巴黎东部地区近年来发展快速,全新的城市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可以说东部地区正在改变巴黎的环境,对于巴黎市民来说,东区是一个承诺,一个全新的黎明,是巴黎的未来。本项目旨在使该建筑成为东区发展趋势的巅峰,以雄伟的姿态立于本世纪的顶点。设计旨在使该建筑成为当地独一无二的地标,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其独特的美,并以此创造并增强该地区的吸引力。

设计方向以三个并行的影响因素为依据:

-从法兰西大道看向建筑的视角

-项目毗邻通往市中心的轻轨轨道

-场地紧邻巴黎环城大道,因此应成为巴黎的门户与鲜明地标

从法兰西大道的角度看,该场地并不具有地标性地位。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人行道上也并不能看到双子塔的身影,然而当人们微微侧身、变换一个角度时,双子塔蓦然进入人们的眼帘,南向的玻璃立面反射着铁路景观的倒影,如同一场有趣的视觉游戏。当人们从环城大道与Général Jean Simon大道看向建筑时,这种视觉效果则更加清晰明显。

靠近环城大道的独特区位,进一步增强了双子塔在法兰西大道视角中的存在感。在环城大道的视角上,双子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从大道上看,其倾斜的姿态彰显出鲜明的动态效果。第一座塔的独特排布方式,直接影响了第二座塔的姿态,使其顺理成章地坐落在Général Jean Simon大道上。在这个位置上,建筑变得更加城市化,也更加人性化。沿Général Jean Simon大道的底层空间可设置商业空间,底部几个楼层设有露台以及可打开的窗户,能够为室内空间隔绝来自环城大道的交通噪音与空气污染。

在城市尺度上,设计的重点在于两座塔楼之间的横向连接以及中心广场,倾斜的建筑相互配合形成了开放的V形体量,在保留并强调了朝向Berliet工业建筑景观的同时,保证了两栋塔楼都能够享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双子塔是一座属于城市、向城市开放的建筑:底层空间中,公共阳台俯瞰着面向Ivry的铁路;沿着建筑的边缘还设有一家带有室外露台的大型啤酒馆。露台通向酒店和办公大楼,各种各样的食品亭、商店亭点缀在这处广阔的露台空间中,为法兰西大道以及Général Jean Simon大道交汇处的城市裂缝空间注入了勃勃生机。

这两栋塔楼具有极佳的景观视野,理想的绿化空间,其目标就是让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到快乐。酒店全景餐厅以及带有顶棚的宽大露台均面向风景优美的塞纳河,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历史悠久的巴黎城市景观。此外,作为办公建筑,塔楼的顶部还设有全景会议空间。

纵观高层建筑十几年来的发展,几乎很少有塔楼是具有顶部结构的,这导致了塔楼的屋顶露台让人无法接近。相比之下,双子塔则拥有两个可上人的屋顶露台。其中一座塔的塔冠具有独特的形式,为大楼创造出极具识别性的立面外观。富有表现力的顶部结构,让双子塔的形象更加灵动活泼,双塔之间彼此呼应,并与周边环境形成对话。

文章综合整理:archdaily、gooood等网站

排版/整理:茉莉奶绿  监制:馥芮白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房产 地产 【责编】 张文静(PO40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房产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百科推荐
楼盘推荐 更多
推荐阅读
香港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最跌新报146.48点
观点网
12:04
市场
住宅去化周期超36个月城市,暂停宅地出让!自然资源部发文
咚咚找房
11:56
市场
为卖房拼了!有业主为成交送彩票和iPhone,成都中介还调了佣金费率
时代财经
11:54
市场
重磅新政加持,长沙楼市“五一”嗨翻!有楼盘最高立减20万、有房企买房送小米SU7汽车
每日经济新闻
11:53
市场
上海发起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首批20余家房企携30余个项目参与
每日经济新闻
11:52
市场

金科天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