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真的是翻天覆地的一年。
习以为常的赚钱逻辑,教培、学区房、饭圈经济等等,说坍塌就坍塌了。
这一次,地价也是如此。
1
8月29日,深圳此前被深夜叫停的22宗地土拍又重新上线了!
这次宅地返场,和之前相比有三大变化:
1、强化房地联动 。
地价溢价率上限由45%下调至15%;除2幅租赁地块外,其余竞自持租赁住房上限不能超过商品房面积40%;
比如普通商品住房销售限价在原限价基础上下调3%-9.2%不等;
安居型商品房销售限价在原限价基础上下调2.8%-9.1%不等。
3、强化企业信用约束。
同一企业及其控股的各个公司,参与本批次用地竞买最多可竞得3宗用地(含联合竞买)。
发现没?这次土拍规则的调整很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以往的土拍规则都是给开发商量身定制的。
从限价、限售、限拍,到竞配建、竞自持、竞利润,甚至还要求竞招商的。
有些开发商拿完地,就后悔了。
而这一次不同。
不仅没有加大对开发商的打击力度,还给开发商降低了拿地成本。
地价、售价直接确定,给开发商留出了足够的利润空间。
开发商拿地,没有赔本卖的压力了。
限制土地溢价率,还能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限价进一步下调,开发商就更不愁卖了,也没了现金流断掉的压力。
以往的调控,中央压地方,地方把压力转嫁给了开发商。
而这一次是直接将调控的矛头转向地价,把压力直接转给了地方政府。
限制地价,相当于要求地方政府主动让利。
直白一点就是本来楼面单价能拍到3万 的,现在只能拍2.5万。
这意味地价带动房价的时代变了,以往50%乃至100%的高溢价现象不复存在。
这意味通过炒“高价地”来刺激楼市的玩法,已经行不通了。
2
任何时候谈中国房地产,都无法回避地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关系。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一手土地运营,一手调控监管。
二者难免取舍。
所以过去调控,以限制新房价格为主。
但土地市场依旧,地价上涨,地王频现,楼面价再创新高……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逻辑之一。
这也是过去十几年,地方政府屡调屡涨的原因。
对购房者,限购、限贷、限离、限拍、限售,最后直接管控二手房卖价;
对开发商,更不用说了,就差一巴掌拍死了;
对中介一众,更是摧枯拉朽一步到位管理到朋友群,上升到刑事犯罪。
唯独对地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
也正是如此,才会有无论怎样调控,都断不了炒家对房价上涨的念想。
才会有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上涨的反向操作。
才会有央地关于调控的博弈。
一直以来,开发商都在背锅。
地方政府才是最大的炒家。
地价上涨,房价上涨,反过来地价再上涨,地方财政收入喜人;
而开发商得到了什么?
上半年首批土拍溢价率高企,房企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新房被限价,调控导致市场遇冷库存高企,再叠加这两年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房企资金面持续变差,地产股又现一轮暴跌。
开发商承担着难以承受现金流危机、债务压力。
可以预见,房企裁员潮正在悄悄来临……
开发商日子很难过,赚的盆满钵满的日子早已是传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54家房企净利润率由上一年同期的10.4%下滑至9.3%,而部分房企出现了负增长。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上半年依然对房企土拍加码,要求房企拿地销售比不能超过40%。
开发商真的玩不起了。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此前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已经出现了只有地方国企报名竞拍、民企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所以,这一次,地方政府想继续通过竞配建和竞自持的方式变相抬高土地价格,行不通了。
这一次,地方政府通过限房价把调控压力转嫁给开发商,行不通了。
3
8月11日,自然资源部拟对部分集中供地试点城市发布新规,明确单宗地价溢价率不得超过15%且达到地价或溢价率上限时采用摇号方式确定竞得人。
第一,参加宅地竞拍的企业需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
第二,建立有效的购地审查制度,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金的来源审查。
第三,单宗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绝不允许通过提高起拍价格调整溢价率。
第四,在达到地价或溢价率上限的时候,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可通过一次性合理报价、摇号、竞更高更优品质建设方案等方式确定竞得人。
中央定调,地方执行!
很快全国各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纷纷调整供地节奏,均为优化土拍规则让路。
随后,深圳、广州、天津、福州、成都、合肥等等几个城市发布土拍新规修改出让规则,明确下调溢价率上限。
下表是近期出台土拍新规城市以及新规主要内容:
通过梳理发现,限溢价率、限购地资金、限“马甲”等将成为土拍重要调控方向,其中 “竞品质” 取代“竞自持和竞配建”也出现在多个城市,比如成都、南京、合肥、杭州等。
这几个城市均是过去两三年严格限价的城市。
其后果是自2018年以来,画湖、纸糊门等各种节约成本的豆腐渣工程频现,业主维权风波不断。
可见, 这一轮土规调整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
因此,接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有5大趋势:
1、房地联动,地价降,房价上限随之下降。
比如深圳此次土拍地块新房限价下调,最大幅度高大7000元/平米。
还有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公告显示,黄埔、南沙多个地块限制新房销售价格,基本都低于上半年。
接下来会怎样?二手房价格价格难以维持,抱团涨价等形成的虚高二手房挂牌价很快会瓦解。
从降地价、降新房价,到降二手房价,这是调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这一招,釜底抽薪,堪称调控的终极大招了。
2、地方政府给开发商合理让利,形成良性拿地循环。
房企之间情绪相互传染,有时一起嗨,有时一起衰,所以这一次土拍是遵循不提高房企实际拿地成本的原则,控制溢价水平并针对住房品质提出具体要求,保障开发商的一定的利润空间。
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再次形成微妙的政企平衡。
但,开发商爆赚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3、住宅品质有望有保障。
取消竞自持和竞配建的方式,可以锁定开发商最低毛利率水平,推动新建商品住宅建设品质回归正常水平。
新房烂尾、缩水、降标等现象将得以控制。
至于“竞品质”的标准可以参照北京首批集中供地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
如下图:
4、 打破土拍刺激楼市的怪圈。
不会再出现地价溢价过高、开发商疯抢的情况了。
自此,溢价率限地价,备案限价限新房,指导价限二手房,这意味着,覆盖土地、新房、二手房的全新定价模式正在形成。
从这一点,可窥视中央打掉房价暴涨预期之决心。
5、降价、变冷,已成为楼市主旋律。
许多城市正在开启下跌模式。从深圳、杭州、上海,再到昆明、成都、沈阳,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房价无一例外都在下跌。
三四线城市下跌的代表,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