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格/江公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层楼”,凤凰网房产已获授权)
知道它会来,没想到是“半夜鸡叫”。
今天凌晨,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公告一出,沉闷已久的楼市终于靴子落地。
“地本来就难拿,现在活还要先干一堆。”此刻的房企投拓人员,估计却都在埋头思索对策了。
加上前不久,被纳入“三道红线”监管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又被限购买地——拿地金额不得超年销售额40%。从内到外,都透露着一种开发商越来越难的信号。
不过对购房者而言,这应该是纯粹的好消息。全国首创的先“竞品质”再竞地价模式,将催生大批高品质住宅出现。
品质的“军备竞赛”谁不喜闻乐见?只要房子品质好,地价高不高与我何干?
有何变化?
先简单回顾下土拍新政的要点。
此次规则调整,从报名方式、竞价规则,以及配建模式等,均做了全新变革。
具体表现为:
1、从土地端启动品质保障:十宗宅地率先试水,告别单纯价高者得,先竞“品质方案”,获得资格后进入竞地价程序。且通过先验收后现房销售的形式确保方案落地。
2、提高报名门槛:取消预公告,暂停单宗地5000万勾地模式;直接发布挂牌公告,采用保证金模式报名,第二批宅地保证金普遍为20%,而杭腾未来社区地块保证金需30%;
3、降低封顶溢价:起价提高,封顶溢价从30%降至20%;
4、改变竞价规则:到达封顶价后,取消竞自持,转为无偿移交政策性租赁住房;
5、严禁商墅,住宅用地中规划允许配建不超过10%的公建部分,应集中建设公益性配套公建、沿街布置配套商业。
趋势一:
利好品牌大房企,住宅品质提升有望?
竞品质土拍,杭州不是先例。
在此之前,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均已推出类似的出让措施。特别是北京,今年5月已完成首轮竞高标准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
与北京模式相比,杭州模式堪称全国首创。北京采取先竞地价,再竞品质,而杭州先竞品质,再竞地价。并把得分最高的品质标准,作为项目建设标准。
同时,又配套了现房、及通过相关验收手续后方可销售的政策。从源头到终端,最大程度确保“住宅品质”。
同时将竞品质地块的地将溢价率上限调整为10%,进一步缓解“既要高品质,又要控成本”的矛盾。
“竞品质”与“竞地价”,两件事的顺序一换,有什么质的变化?
如果先拍地后竞品质,那么容易竞地价时就“上头”,地价拱太高之后,品质只能马马虎虎收场,购房者吃亏;但顺序一换,就变成品质标准容易被抬得太高。
品质标准太高怎么办?那就地价少加一点呗,所有“损失”由政府扛着,购房者毫发无损。
不过,至于品质能抬高到什么标准,还有几个变量。
首先一个前提就是,“竞品质”地块的起价不能太高。如果起价就卡着成本喉咙眼,品质怎么竞,都没想象空间,溢价率下降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从杭州凌晨发布的公告中,部分地块起价涨了,意味着实际地价很难有明显下降。
其次,竞品质标准,不可能覆盖方方面面。
住宅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个拿地前的方案再细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像自己装修,事先想得再细,过程中还会涌现出无数增项。
从北京模式看,所谓标准相当“粗”。分别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宜居技术应用、及管理模式。
北京高标准方案
大大小小数十项,看起来唬人,但其实只设置了基本品质要求,多数房企只要舍得投入,都没什么问题。
相反,我们更关心的建筑立面、园林花卉树木、泳池会所、入户大堂、精装、地下车库等,几乎都不在“高标准”评分的范畴中。
杭州的标准,传言大概率是建筑技术30分、公共配套占44分,装修标准占20分,工程保修为6分。希望有惊喜吧!
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滨江、绿城,以及融创、万科、仁恒等品质大房企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利好。
因为同等品质和成本下(还有现房),更考验开发商的综合水平。
至于品质实际提升有多少,其实还要看房企的“良心”和能力。把土地交到做品质的房企手中,造出好房子的几率更大。
趋势二:
退地更难,土拍热度下降
“宋都退地事件”掀起的涟漪效应,已扩散至全国。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不仅让集中供地这一模式被诟病,更让市场对杭州楼市“高烧不退”现象,热议不止。
此前,杭州土地出让采取的“勾地模式”,一度遭质疑。开发商只需缴纳5000万“勾地金”,便可获得一宗地的参拍资格,未免过于容易。
以至于首次集中供地,有传言某大牌房企,一口气报名了所有地块。相比动辄数十亿的拿地金额,5000万/宗的保证金不过“零头”罢了。
楼市行情好的时候,偶尔一两宗退地,大众尚且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后续一旦市场行情转冷,免不了会有更多高价拿地房企效仿,这对杭州楼市才是最大的伤害。
如今,暂停勾地模式,将参拍保证金调整到总起拍价的20%(杭腾未来社区为30%),其实是通过提高竞拍、毁约成本,预防后期再度发生退地事件。
以即将挂牌的笕桥地块为例,总起拍价22亿,参拍房企需缴纳的保证金就高达4.4亿,比5000万高出近8倍,对房企的现金流是一大考验。
之前全国土地集中供应,不仅未稀释开发商的购买力,反而拉了一波土拍热度,可谓失败。
如今第二波集中供地,各种新的辣招“正是对症下药”。
无论是为12家大房企划出“销售额40%”的拿地红线,还是提高至地价20%的保证金,都为确保能稀释开发商的购买力,不让热钱“挤兑”推高地价。
趋势三:
“间歇性断供”,恐难避免
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较原计划推迟了一个月。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原计划12月发布公告的第三批集中供地,是否也会延期。
据悉,杭州第三批集中供地,或将于12月挂牌,正式出让或在2022年1月。换言之,9月7日至8日的集中土地出让,或将是房企们今年最后的拿地机会。
土地供应端的调整,同步影响后续新房市场供应。
前不久,在《年底前,杭州多板块新房将见底!集中供地的“潮汐效应”有点猛》一文中,就曾提出,杭州八区在售、待售房源,目前已知的不足4.9万套。按正常的去化速度,也只能撑上4个月。
5月7日至8日出让的首批集中供地项目,最快也得四季度才能续上。
供应端的衔接,本就十分紧张,集中供地再延期,“间歇性断供”在所难免。
虽说杭州一年有三次集中供地,可地块数量逐次递减。比如,首批集中供地有57宗,第二批集中供地仅31宗。
其中还有10宗为竞品质地块,需等到现房交付后方能出售。从拿地到符合现房销售资格,短则2年、长则3年。这10宗地块,最快也得2023年前后,才有望上新。
也就是说,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一年内有望上新的,实际仅21宗。
竞品质拍地,如今还只是试点,后续铺开,数量、范围将继续扩大。届时,现房销售下,短期可供预售的房源量,只会越来越少。
附: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地块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