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ifengimg.com/2015/09/29/7557a63134e0eda8f7f4c817028273cd.jpg
杭州住宅60年演变史(上) - 凤凰网房产杭州
建国后,杭州最早的住宅小区可能就是望江门、复兴路一带的房子,木材新村、莫衙塘等是这个时期住房的代表;即便在“文革”时期,杭州也造了望江新村、劳动新村等明显带有那个时期特征的住区。 -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
https://hz.ihouse.ifeng.com/news/2015_09_29-50569555_0.shtml

杭州住宅60年演变史(上)

李坤军 杭州日报
2015-09-29 09:23

建国后,杭州最早的住宅小区可能就是望江门、复兴路一带的房子,木材新村、莫衙塘等是这个时期住房的代表;即便在“文革”时期,杭州也造了望江新村、劳动新村等明显带有那个时期特征的住区。改革开放后,启动大规模的城建工程,以“大面积改变城市面貌,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为宗旨,兴建了一大批住宅小区,如朝晖新村、古荡小区等。这些小区,就在今天看来,仍是杭州宜居之地。

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国内各大城市全面进入商品房时代,在改革初期,一大批新兴小区拔地而起,在颠覆传统居住理念与舒适度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未来在杭州乃至全国房地产市场呼风唤雨的房企。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桂花城、南都德嘉、南肖埠小区等,都已成为经典。虽说这些项目历经时间洗礼,如今的房价已高不可攀,但在当年,他们仍是实打实的普通住宅。

随着后来房地产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杭州房价节节攀高,如今想到市场上再去找“国民房”,已殊为不易。不过随着城市外延的扩大以及新兴规划区域的崛起,在杭州的近郊,近些年来,一些楼盘再次凸显出大众住品的轮廓,它们再次承载起了新时代“为大多数人解决高品质住房问题”的使命,也获得市场空前的认可。

1949-1958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私房社会主义改造,这时候的很多房子是从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还没有真正产生政府提供或当时国有大企业提供的房子。

1959-1966

1959年,虽然即将面临共和国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但是这并不影响杭州这座风雅之城以解放路为原点,沿着延安路滋生她的繁华基因。更多的道路和楼宇新建起来了,但是人们的住宅状况仍然艰苦。

尤其到了1966年,随着技术革新“闹”得更大了。杭州市房屋修建公司在沈塘桥建造了两幢住宅,用硅酸盐砌块取代了传统的黏土砖。硅酸盐砌块是利用煤渣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由于它体积大(相当于45块黏土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施工效率差不多可以提高50%,并能降低房屋造价。

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杭州在天水桥、刀茅巷、南大树巷、望江门、余杭塘上、小营巷、潮鸣寺巷等不同城区兴建了不少住宅楼。但这批房子基本上都算是简易住宅,房屋结构比较简单,大都采用半成品的水泥预制构件建成,不仅施工快,造价极为低廉。

由于房子都是由国家分配的,所以这时候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房屋交易”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以“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房屋置换。当然,这种“置换”是在房管部门的主导下完成的。

1958年“大跃进”以来,市民的工作调动变得更加频繁,许多职工的住房距离工作单位变得较远,每天上下班往返十分不便。于是房管部门专门成立了“房屋调换委员会”,采取“挂牌自选、自愿对调”的办法,互相调换不同职工的房屋。到1961年4月底,房管部门已经帮助1800多户职工完成了“房屋置换”。

尽管如此,房子还是不够住。房管部门要求居民们“发扬主人翁和互助精神”,自觉让出“多余房屋”。比如法轮寺弄68号工人高金荣,这次主动让出一间,退给房管站重新分配。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大多数居民仍然愿意通过对新中国与旧社会的住房比较,去获得兴奋度和幸福感。1961年,住在里仁坊的楼阿三在一篇题为《我的住房》中这样写道:

我今年六十五岁了,在旧社会吃尽了苦头。因为我们缴不出房租,被资本家赶出,流落在街头。后来无法可想,只好去住“会馆”。“会馆”是放死人棺材的地方,一走进去就有股难闻的臭气,里面阴森森的黑得怕人……我现在住的是一所很好的朝南楼房,有玻璃窗,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暖洋洋,夏天凉风徐徐吹来,真叫人舒畅。楼梯旁有路灯,房门口有门灯,房间里更不要说了,开关“拍答”一响,电灯光照得满房通亮。棉床上崭新的红、绿绸棉被,崭新的床单,还有大衣橱、红漆写字台、茶几,还有收音机,我随手将收音机一开,马上可以听到国家大事和悦耳的音乐。

1967-1978

“文化大革命”期间,杭州的城市住宅建设几乎停滞不前。杭州住宅市场再次迎来新生,应该是1978年的事了。

《人民日报》在1978年11月27日发表的社论(《把城市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说:“城市建设欠账多,主要表现在职工住宅和市政公用设施拉下了相当大的缺口。”

实际上,同年9月份国家建委召开的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城市住房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生产,影响人民生活,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不利于加速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党的重视。”因此,这次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决定:今后七年间用于建设全国城市住宅的投资总额,相当于全国解放以后28年建设住宅投资的总和。此外,这次会议还明确提出,企业可以自筹资金修建职工住宅。

“现在城市住房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生产,影响人民生活,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不利于加速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党的重视。”因此,这次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决定:今后七年间用于建设全国城市住宅的投资总额,相当于全国解放以后28年建设住宅投资的总和。此外,这次会议还明确提出,企业可以自筹资金修建职工住宅。

尽管如此,“文化大革命”期间,杭州还是新建了一批住宅项目,比如望江新村、青春新村、劳动新村、朝晖新村等,城市居住圈略微有所扩大。1975年11月,新建的延安路公共汽车中心站投入使用,湖滨至九溪、袁浦、富阳、萧山等地的多路公共汽车都开始在这里发车。这个公交中心站一直沿用至今。

1978年10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视察了北京前三门新建的公寓住宅楼。这批住宅楼共30栋,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将于这一年年底基本竣工。邓小平说,要请一些会挑毛病的人来提提意见,研究一下怎样把住宅楼修建得更好些。他要求今后修建住宅楼时,设计要力求布局合理,增加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住户的方便,如尽可能安装一些淋浴设施等,还要注意内部装修的美观。

这时候的杭州,新一轮的住宅建设已经启幕。在体育场路东段,四幢“六层住宅大楼”刚刚落成,白灰粉刷的外墙,奶黄色的窗户,橘红色的阳台栏杆,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耀眼。附近,又有四幢住宅大楼正在兴建。工地上吊车机声隆隆,脚手架上人影憧憧。这里将要建造8万平方米的住宅大楼,路面从十米拓宽到三十八米,将形成一个新型的住宅区。政府将对这段住宅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

伟大的共和国历史又按下了杭州住宅建设的“快进键”,“日砌三千砖,三天一层墙”的时代又回来了。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1977年,杭州市一共兴建了近15万平方米的住宅,可安排3100多户。

“国民房”的产生,从真正意义上讲,应该是从1998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后,产生了“商品房”概念,继而才出现“国民房”,因为只有通过市场交易的房子,才显现得出它的性价比来,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一来没有自由选择,二来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比较。然而,从政府或者开发商提供“质优价廉”的房子角度来考量,“国民房”是一直存在的,是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而乐于接受的。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城市 企业 时代 【责编】 邱可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房产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百科推荐
楼盘推荐 更多
推荐阅读
贝壳:网传“深圳贝壳内部通知”不实
澎湃新闻
08:17
市场
政治局会议: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澎湃新闻
08:17
市场
世联行预计2025年日常关联交易额度不超25475万元
观点网
08:17
市场
港股地产股集体走高 金辉控股涨超40%
观点网
08:17
市场
直击财报季|2024年滨江集团实现销售额1116.3亿元 排名全国第九
凤凰网房产综合
昨天
新闻快讯

金科天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