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杭更懂行——读懂一座城市的力量】专访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馆长+方回春堂高级副总裁 汪立源
1649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钱塘人士方清怡创建了方回春堂,一剂"小儿回春丸"曾救治幼儿无数,背后的故事至今为杭州人传颂。历经几百余年,方回春堂有过鼎盛的辉煌,曾为杭城中药业六大家之一,也遭遇过"劫难",一度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涅槃重生,方回春堂名医好药广受好评,分馆林立,其传统膏方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每年的膏方节、参茸节都吸引众多民众采购,成为杭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几经更迭,方回春堂崛起,见证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变迁,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的符号。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影响了众多人及行业,连花清瘟等中药抗疫效果明显,让人们视野再次回归中医药行业。
今天,我们走近这家有着370余年历史的老字号国医馆,与方回春堂高级副总裁、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馆长汪立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老字号 做好传承是根本
河坊街是杭州老字号聚集之地,方回春堂河坊街馆便伫立与此,高门墙、大门脸儿、金字招牌、一对昂首的石狮,站在方回春堂大门,便已闻药香,大厅之内,高挑的青砖石门,木质结构的小楼加上古色古香的摆设,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
▲ 方回春堂河坊街馆(原名回春堂)
因历史原因,方回春堂留下了近50年的空白期。直到2001年,借着河坊街重修之际,方回春堂集资千万整缮原址重新开馆,这个百年老字号才得以延续。
重整出发19年,从复馆初期的艰辛到如今十几家分馆遍布杭城,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名医馆",汪立源馆长一路陪伴走来。"初期经营非常困难,虽然有百年老字号,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复馆第一年,月营业额只有十多万,都是亏的。"
即使入不敷出,方回春堂依旧坚持名医好药的立馆之本。"'许可赚钱,不许卖假'是方回春堂的祖训,也是我们的经营理念,我们将其扩展为'名医好药',既要有名医又要有好药。传承这个经营理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像别人5块钱采购进的东西卖10块钱,我们采购价得是6块钱,才能卖10块钱,利润就薄了。"
为了寻求名医,方回春堂发出人才"号召令",曾几度拜访名医邀请前来坐诊,有的甚至"求"了好几年。当前,方回春堂不仅有国家级中药材鉴定专家徐锡山、膏方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牛师傅(俞伯堂)等老一辈"行业瑰宝",更是形成了一支700余人的名医团队,不只杭州市民,江浙一带乃至内全国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 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纳入"非遗"项目
在汪立源看来,中医是最典型的中国传统行业,它的理论根基是中医,是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只有传承好才能将优秀文化延续。
方回春堂的膏方坚持古法炮制,每次的制作阿牛师傅都全程把控。而为了买到纯正的野山参,汪馆长及专家团队每年夏天都会走进深山,仔细挑选。"中医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需要时间才能把品牌做好,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汪立源说。
这些年来,方回春堂始终坚持做好中医药回馈市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义诊,端午节送香袋、腊八节施粥,秋冬季的膏方节和参茸节,每年一共600多场惠民服务,都是满满的诚意。
▲ 方回春堂堂志
2003年非典时期,板蓝根、金银花断货严重,有些商家纷纷借机涨价。汪立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160元/公斤进价的金银花,以60元/公斤亏本销售,二三十块一公斤的板蓝根也是不计成本地低价出售。
"不能发国难财,宁可亏一点,和大家一起共克时艰。"从汪立源馆长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一丝光辉,而其背后蕴含的是方回春堂百年坚守并屹立不倒的"济世"思想。
创新下的中医 还能这样?
汪馆长的办公室是一间古朴的房间,藏书阁金字牌匾下是放满"药典"的书墙,深褐色长书桌上笔墨纸砚备齐,伫立在旁的直播美光灯显得十分惹眼。原来,方回春堂也紧跟时代潮流,直播带货。
"中医馆不应该墨守成规的,要创新。老字号随着现代生活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是非常必要的,不然就会被淘汰。"汪立源如是说。
▲ 方回春堂河坊街馆
说起创新,方回春堂一直走在老字号品牌焕新的前列。产品上,方回春堂不断创新,单市民们喜欢的膏方,就研制了夏季膏方、考生膏方、女性膏方、小儿膏方等20多款。一个小香囊,方回春堂用的是美术艺人的设计、纯手工制作,一支驱瘟香则由专业的制香师用上好的材料调配,一个个小物件背后体现的是方回春堂的用心。
"我们中医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美容、瘦身,可能你们不会想到,中医怎么还能这样。"汪立源笑道。洞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方回春堂做了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产品,比如泡泡茶和为了方便携带的膏方,还设置了养生调理门诊,可就亚健康、妇科等问题进行调理,帮助大家做好健康管理。
除了产品,汪立源认为,运营方式也要创新,因为好东西值得让更多的人知道。前不久,方回春堂就与薇娅合作了一把,带火了方回春堂黑芝麻丸。这也让他再一次思考线上与线上运营模式的新途径。
其实方回春堂一直在与时俱进,开通了互联网中医在线问诊服务平台,可实现预约挂号、线上问诊等。但因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受政策、制度影响不能线上开药,尤其是中医望闻问切,线上线下的打通难度更大。
不过,汪立源说现在是网络医疗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未来终会实现,而方回春堂当前要做的就是积极参与。
只要中国文化在 中医就不会凋亡
在汪立源馆长及其团队的运营之下,方回春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2006年"方回春堂"荣获首批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称号,2010年,方回春堂第一家分馆(拱宸桥)开业,2011年方回春堂被誉为"十一五"浙江省商贸优秀企业,2015年方回春堂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18年方回春堂被评为"2018老字号文化影响力企业30强"……
▲ 方回春堂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如今,方回春堂形成了以河坊街馆为中心,拱宸桥馆、城西馆、下沙馆等17家医药馆完整医药经营体系。
不过,摆在方回春堂或者说整个中医行业面前的困局或是"人才"。
老字号虽传承了文化,但在消费环境迅速变换的时代,不少曾经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因后继无人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行业,是积淀了中华智慧的传统行业,但也正面临着人才的乏力问题。
"其实有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中医后续有人吗,中医会慢慢凋亡吗?我的观点是中医首先是文化的,然后才是科学的。只要中国文化在,我们中医就不会凋亡。"汪立源坚定道。
▲ 方回春堂河坊街馆
汪立源说自己原来是西医出身,直到40多岁才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然而学习了中医就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一个中医粉,他认为热爱中医需要一定的感悟。
而令他高兴的是,现实生活中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医师成了中医粉,并用中医的思维在看病。"这几年,年轻医师层出不穷,对年轻的中医师,我们是接纳、包容的,欢迎他们到这里来锻炼、成长。"
▲ 方回春堂河坊街馆
近些年,中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像这次疫情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中医的认可度再一次提升。汪立源介绍中医的患者年龄段也在年轻化,原来多是50岁以上的患者喜欢看中医,后来演化到40岁以上,而今发现不少30岁的人群也在选择中医就诊。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让中医行业看到了后续力量,也让传统医药行业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中医是可以走出国门的,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相信在国际上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西医出身却沉迷于中医,将百年老字号的中医药馆从1变成17,汪立源馆长尽心尽力,而方回春堂,这棵有着370余年历史的大树,名医好药是其坚固的根基,在新时代文化及技术更新的雨露下,还将更为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