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杭更懂行——读懂一座城市的力量】专访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华
就在几天前,万事利丝绸董事长李建华收到了一本特殊的证书,而这本证书正是来自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他正式被授予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实验室专家顾问。
▲ 人工智能创造实验室专家顾问证书
一位中国传统丝绸行业的领军人物,怎么会与世界级的科技巨头企业扯上关联呢?原来,李建华与人工智能有着"不解之缘"。而这一切的源头只是李建华的一个信念,一份对于丝绸行业、丝绸文化的执着,这也是万事利能成功转型的缩影。
杭州的商人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古到今这群人给后代除了留下巨富之外,传承的是企业顽强拼搏的基因,不屈不挠、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就是当下时代的样本。
是商人,更是文化界名家
李建华的采访约在了万事利科技大厦的产品展示厅,步入展厅,眼前的一幕亲切而熟悉,亲切是因为这是中国的瑰宝、杭州的名片,而熟悉则是因为橱窗里的产品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伴手礼",甚至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总能收到作为"城市礼"的万事利。
或许是因为长年和丝绸打交道,或许是善于"说文解字",李建华骨子里透着一股儒雅的气质,尤其在中式的华服下,反而不像"商人",更像一位学者。
这样的的直觉并非空穴来风。
原来,李建华曾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解丝绸的文化和艺术,《百家讲坛》对所请讲授人员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均为文化、文学界的名家、大家,可见李建华在丝绸行业并不仅仅是一位商界名流,更是一位文化界的名家。
话匣子打开,这位温文尔雅的男人,立刻切换成企业家的角色,眼神中带着睿智,他用不紧不慢的语速讲述着万事利的故事、丝绸的文化,并把一切所得归结于"对丝绸的一种爱,对丝绸传承的一种责任,对丝绸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保存下来的一种精神"。
采访,从李建华的一个问题开始:"你觉得最能代表杭州的产品有哪些?"
明明是被采访者,李建华此刻却"反客为主",这可能与李建华另一重身份——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有关。
"丝绸、茶叶、扇子、伞……"没想到这些杭州的元素都毫无例外地被融入到了丝绸的产品里,"最杭州"系列是万事利跨界做的一套产品"1+6",有丝和茶、丝和扇、丝和伞、丝和瓷,还有丝和定胜糕,丝和西湖藕粉。
▲ 万事利湖滨步行街店展示的丝绸文创产品
这一切看似美好,但背后,万事利刚刚经历了企业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全世界的"至暗时刻"。
临危受命,"兼职"口罩生意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万事利的原有计划。作为杭州的名片,中国的民族品牌,万事利第一时间展现出一家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变能力,"我们的临危受命,兼职起了口罩的生产线。"
接到任务后,万事利决定对原本生产服装的生产线进行调整,临时改为生产口罩。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谈及这次疫情的应变能力,眼神中仍带着光,"根据临时任务的要求,万事利每天要组织生产50万只口罩。"
▲ 万事利的民用防护口罩生产线
最终,万事利已经成为杭州口罩产量最大的企业,每天生产100万个。最高的时候每天达到了150万—200万,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万事利生产了4000万个。"在接到任务后,我们三天生产出了第一个口罩,比第二位拿出口罩的企业早了15天。"在李建华眼里这是万事利引以为傲的执行力。
而疫情带来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万事利丝绸主业的生产经营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整个线下零售一度几乎停滞。不过2020年,万事利丝绸坚定不移地以数字化为引领,努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大家都说疫情给企业带来了危机,但我看到的是危机背后的商机。"李建华表示,现在最大的困难不是产能,而是订单。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定制丝绸文创礼品,但受疫情影响,健康类家居类丝绸消费产品反而成了销售主力。
"过去是用大数据、互联网来做销售,前年我们就开始做人工智能。"看似与人工智能毫不相关的丝绸人,李建华其实早在研究大数据,并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家,这也是为什么连微软都要邀请他作为专家顾问。
▲ 李建华在微软参观了解人工智能技术
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集个性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西湖一号",已经在万事利丝绸的零售店上线,可大大降低制造及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约7天就能完成定制设计、打样、印染、调色、包装、送达。"这就是 "西湖一号"的功能,这样的线上业务,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也很符合防疫之下的消费环境。
杭州优秀企业的时代精神是他们深谙面对困难最强大的武器,是在逆境下的求变与创新,万事利在疫情之后,果断改变了战略,李建华坦言,"万事利未来的核心是健康"结合真丝特有的健康时尚属性,未来的万事利的真丝口罩、蚕丝被,包括跨界合作的茶叶都将建立在健康的前提下。
万事利的"独门绝技"
丝绸作为一种传统经典产业,其实它并不"古板","其实丝绸还有一个标签,丝绸是时尚的。"在李建华看来,丝绸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其存在的每一个时期都非常时尚,万事利就是一家把传统产业变得时尚化的企业。
在万事利运作下的丝绸处处展现了它的创新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曾走进万事利,展示了万事利多项"独门绝技"。
比如创造出了人工智能系统"西湖一号"、万事礼app的丝绸定制设计服务,万事利研发的色彩管理技术在双面印花领域的应用,早已走在了世界丝绸行业科技领先的路上。因此,世界奢侈品集团屡次来到万事利,最终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涌起了世界来中国学习丝绸技术的热潮。"其实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水平特别高,而是我们用心在做这个事情。"或许正是这样的专注,才让李建华带领下的万事利丝绸成为了行业的翘楚。
▲ 万事利与世界奢侈品集团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
在升级丝绸产品、销售模式,弘扬丝绸文化的过程中,李建华理解得更为深远,他认为,丝绸是中国的文化,是世界认识我们的窗口。如何让非刚需品的丝绸,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何让丝绸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的审美?李建华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五六年前就在为这个储备能量了,现在我们靠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万事利在将传统丝绸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一种新的尝试——堪称丝绸文创界"网红"万事利与大IP故宫文化牵手, "要想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除了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李建华表示,历经四十五年的努力,万事利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正通过现代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赋予丝绸新的生命力。
"丝绸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它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万事利品牌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再传承。
谈及丝绸文化,李建华总是不自觉地眉开眼笑,连语气中都像对待孩子般,透露着满满的爱意。
在李建华的"文化复兴战略"上,万事利与皇家IP合作推出了"故宫、天坛"这样的联名作品。去年11月,"玩转"故宫的男人单霁翔脖子上就挂着一条红色万事利丝巾。而两者的合作在不同的联名作品中都发生了碰撞,"中秋万事礼"月饼丝巾套装,"新年中国礼"万福如意系列套装……万事利对于文创产业一直抱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
有责任不缺席每一场世界盛会
作为丝绸文化的传承人,李建华在丝绸文化的传播上不遗余力。
他曾作为首位登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企业家,主讲了红楼梦与丝绸的文化基因,他还通过新媒体《丝路密码》,讲述丝绸之路上不一样的故事,他作为主编出版了丝绸文化系列丛书,成为丝绸业界的宝典。
"我们有这个愿望,要把丝绸做成中国的文化,要成为杭州的标志,所以每次盛会万事利都没有缺席。" 李建华的每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冲击力,充满激情,直逼人心。
▲ 万事利"国潮行动"品牌合作主题馆
在我们国家的每一场盛会,万事利都没有缺席,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万事利更是义不容辞,峰会期间,每一角度都可以看到丝绸的身影和万事利的影子,"直播现场、会议现场后面的背景画是丝绸,总书记招待客人的桌上用的产品也是丝绸。" 8000多件丝绸产品,国礼、邀请函、菜单、画,包括沙发、椅子、刺绣,万事利把中国所有的丝绸的产品都是在G20得到一一呈现。
"这是我们丝绸人的一种自豪感的流露。"说着,李建华会心一笑,"我们在讲盛会上万事利的时候,其实我们更想说的是我们对丝绸的一种爱,对丝绸的一种责任和对丝绸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保存下来的一种精神。"
"这件事跟钱、商业没有一点关系,因为遵守天道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我只是想我们杭州人应该要有这样的能力、能量,在全世界都关注的时候,大家都聚焦杭州的时候,眼里不能没有丝绸。"在李建华一代丝绸人的眼里,中国的文化自信正是源自于这里,不是讲一块丝绸的面料,也不是讲丝绸一个花型,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理解。
凤凰网房产杭州站·特别策划
采写:苏 格 摄制:祝立铭
制作:倪吉利 统筹:俞琳 监制:步珊珊
![]() |
扫码·关注更多房产新闻 |